内燃机故障原因分析
  • 大修后的车辆使用高黏度润滑油还是低黏度润滑油?

    • 内容:

      大修后的车辆必须使用低黏度的润滑油。因为大修后的车辆需要磨合,使用黏度低的润滑油有利于清洗,有利于散热,有利于过滤金属磨粒,有利于快速到达润滑部位。大修后的车辆,如果使用黏度大的润滑油,容易造成早期磨损和发动机的烧瓦、拉缸等故障,建议车辆磨合期使用黏度级别为l0w-303015w-40的发动机油,另外,大修后处于磨合期的车辆不可超载运行。

    汽车亮“红灯”的原因有哪些?

    • 内容:

          汽车更换机油后,在怠速或行使过程中出现机油灯报警,也就是司机朋友们常说的“亮红灯”。出现“亮红灯”往往表明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有故障,它提示发动机的机油压力过低,应立即停车检查,若继续行驶,将会导致发动机因润滑不良而磨损加剧,甚至危及机件的正常运转,造成发动机故障。

          当出现“亮红灯”现象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故障原因分析:

      1)        机油黏度选用正确与否

          通常,选用机油黏度都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来选择,如果黏度选择不当,比如中原地区夏季气温高,若选用SAE 30油,就容易出现“亮红灯”问题。对于车况较差的车辆,如车龄较长,长期超载运行的重卡或保养不及时和保养不当的车辆,其发动机活塞和汽缸间隙较大,在选用的时候,可以适当选用黏度标号高的机油。比如,正常选用SAE 40油,车况较差的,就可选用SAE 50沽,这样可适当保证机油压力正常。如果车况太差,就必须彻底修理发动机。

      2)        是否是机油本身的原因

          使用了不合格油品,机油黏度或剪切安定性不符合要求;机油消耗过多,机油量不足,可导致机油压力不足。另外,油底壳机油被燃油稀释,机油黏度变小,也可导致机油压力降低,从而带来“亮红灯”问题。

      3)        润滑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润滑系统工作不正常,其故障原因有:机油泵磨损;机油滤清器堵塞;限压阀调整弹簧弹力过低或弹簧折断;机油滤清器旁通阀不密封或其弹簧折断,弹力调节过小,油管接头松动,油管破裂漏油或油道某处严重泄漏;发动机曲轴轴承或连杆轴承间隙过大、凸轮轴轴承间隙过大;机油压力表或传感器失效。

    为什么机油使用中变得太稠,打开油底壳,里面黑、黏乎乎的。甚至有碳黑色半固体物质?

    • 内容:

      高品质润滑油正常使用过程中,黏度只会有较小的变化:盲目延长换油周期,也会使机油黏度变稠;而劣质机油则不然。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润滑油严重氧化。

    为什么有的车冬季冷启动不好?

    • 内容:        除发动机本身问题外,还可能是润滑油黏度等级选择不合适。如:CF-4 15W-40低温动力黏度不大于’7000mPa·s(-20~C)CF-4  lOW-30低温动力黏度不大于7000mPa·s(-25~C)。但请注意,同样黏度的润滑油在不同车辆上的冷启动效果是有差异的,这跟车辆设计有关。

    发动机配气系统噪音的原因有哪些?

    • 内容:

          (1)发动机配气系统噪音是由于液压气门挺柱与凸轮(或气门座)间产生间隙造成的。产生间隙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液压挺柱磨损过多,造成挺柱内部机油泄压较快,需要换液压挺柱。

          (2)曲轴箱油面过高或过低,需检查发动机油位。

          (3)挺柱脏污,需清理液压挺柱。

          (4)气门导管磨损,需铰气门导管并更换加粗气门杆的气门。

          (5)气门座或气门锥面失圆,需研磨气门座和气门锥面。

          (6)机油太稀,改用高黏度级别的机油。

          (7)机油压力低,请检查机油压力低的原因。

    机油压力过高的原因有哪些?

    • 内容:

            (1)机油表或传感器失灵。

      (2)机油黏度太高。

      (3)机油主油道有堵塞之处,或缺体内通向曲轴轴承的油道有堵塞之处。

            (4)机油限压阀开启压力调的过度,或限压阀弹簧太硬。

            (5)机油限压(柱塞式)卡滞或黏着在关闭的位置。

            (6)机油滤清器堵塞而旁通阀又不能开启。

            (7)新装发动机主轴承或轴颈与轴承间隙过小。

    使用MBM牌等优质机油时,要不要补加其他添加剂?

    • 内容:

          几乎全球所有的知名润滑油生产商都不推荐用户补加其他添加剂,MBM机油作为一种高品质机油,已经添加了性能良好、比例合理的添加剂。所以,我们也不推荐用户在MBM机油中添加其他添加剂。

          原因是:补加其他化学成分不明的添加剂,极有可能引起机油内在抗磨、抗氧、清净分散诸多性能平衡被破坏,使机油发生异常衰败,从而导致发动机的损坏。

    柴油机过热的原因(冷却水量不足情况下)

    • 内容:

      故障现象:发动机冷却系统容纳不了规定的冷却水量;在运行中冷却水消耗异常,发动机温度过高。

      故障原因:发动机运行时缺水;冷却水循环不畅通;冷却水结冰(冬天),水箱冻阻;水泵、汽缸垫漏水。

      建设检查方法:用手摸散热器,上水室感到烫手,但下水室感到冰手,说明散热器有冻阻问题;对老车及夏季用普通水的车辆,应注意冷却系统内水垢沉淀情况;检查有无漏水。

      排除方法:检修或更换相应部件;使用优质水箱防冻液。

    柴油机过热(冷却水量足情况下)

    • 内容:

          故障现象:行驶时水温超过90℃或沸腾;行驶时水温大概在90℃,停机后马上沸腾。

          故障原因:百叶窗开度不足,影响风量;风扇皮带打滑或松弛;节温器不能全开;水泵工作不良;水套或散热器内积聚水垢,铁锈或杂质,形成管道堵塞,阻碍水流;燃烧不良,如点火时间过迟等;发动机润滑不良。

          建议检查方法:检查机油是否变质;检查冷却系统相应部件;如上述检查正常,需检查燃烧系统。

          排除方法:更换机油;检修相应冷却系统部件;调整点火系统等。

    冒黑烟

    • 内容:

          故障原因柴油燃烧不完全;燃油供给系统故障;喷油压力过低,雾化不良;出油阀密封不良,使断油不彻底;个别喷油嘴滴油,有阵阵烟和突爆声;喷油过早,有比较响的敲缸声;供油量过大,有部分柴油燃烧不完全;空气供给系统故障;空气滤清器堵塞,新鲜空气不足;消声器堵塞,排气不尽;压缩系统故障;汽缸活塞、活塞环漏气,使压缩比降低;内阻力过大;运动件装配间隙过小,部件升温后情况更严重,增加摩擦;润滑不良,变为干摩擦。

          建议检查方法:引起问题的原因可能性比较多,检查方法比较复杂,应将汽车送往专业汽修厂修查。

          排除方法:燃油系统的故障、校正喷油嘴、更换出油阀、更换喷油嘴针阀体、调整供油时间  校正供油量、空气供给系统故障、更换空气滤芯、清除消声器与气道积炭、压缩系统故障、保养汽缸、活塞,活塞玮,提高压缩比、内阻力过大、保养润滑系统,保证油路畅通、提高机油压力、保持各部件之间间隙符合要求。

    冒蓝烟

    • 内容:

          故障原因主要是过量机油参与燃烧;汽缸、活塞间隙过大;汽缸、活塞环的间隙过大;活塞环与活塞环槽的侧间和开口背隙过大;活塞环的开口对齐;进/排气门杆与进气套管间隙过大;进/排气门油封老化。

          建议检查方法:运转时机油加油口喘气量大(燃油从活塞进入);机油加油口无喘气(机油从进/排气门导管进入);排气管冒蓝烟而且机油耗量大。

          排除方法:更换汽缸套、活塞、使汽缸间隙符合要求;更换活塞环,使开口间隙符合要求;更换活塞与活塞环,使活塞环侧边侧间背隙符合要求;按合格方式安装活塞环;更换进/排气导管、进气门与进排气油封、研磨进/排气门,铰削气门座。

    冒白烟

    • 内容:

      (1)故障原因:柴油中有大量水分进入燃烧室;汽缸、缸盖或水套有裂缝与泄漏;缸盖螺栓松紧度不均匀。

      建议检查方法:用手接近消声器出口,手上有水珠。

      排除方法:清洗油路、过滤柴油、去掉柴油中水分;如汽缸、缸盖有裂缝、需要换新零件;重新拧紧缸盖螺栓。

      (2)故障原因:供油时间不准确,使柴油燃烧不完全形成油雾气;喷油嘴开启位堵塞,柴油雾化不均匀;喷油嘴顺序错乱,喷油时间错误;汽缸压缩不良,影响柴油燃烧。

      建议检查方法:用手接近消声器出口,手上无水珠。

      排除方法:调整供油时间;更换喷油针阀,校正喷油嘴;更正确油顺序;修理柴油机、提高压缩比;增加热车时间。

    气门弹簧响

    • 内容:

            发动机低速转动时,在汽缸盖罩可听到明显的“嚓嚓”声,加速性能下降,高速运转时排烟颜色差。

            产生故障的原因是气门弹簧折断、气门弹簧太软等。

      建议检查方法:拆下汽缸盖罩、检查弹簧有否折断;用把起子把弹簧从下往上推,如果声响消失就代表弹簧过软。

      排除方法:更换新弹簧、在弹簧下加垫片。

    气门座圈异响

    • 内容:

          座圈声响比气门异响大,而且没有规律,忽大忽小的“嗒嗒”声、中速时声响清晰、柴油机出现声响时故障缸会燃烧不良或不工作、排气管冒黑烟或白烟。

          产生故障的原因是气门座圈与孔配合过宽,产生松动;气门座圈材料选择不当,受热变形。

          建议检查方法:在汽缸盖罩气门一侧观察,声响在气门头部的一般为气门座响;声音时有时无,忽大忽小;拆下汽缸盖罩测量气门间隙如果气门间隙正常而声音还在,就是气门座松动的噪音;气门座圈移位断裂。

          排除方法是选择符合规格要求的气门座圈;装配时过盈量符合要求等。

    气门异响

    • 内容:

          柴油机冷车怠速时,在汽缸盖部位发出“嗒嗒”的金属敲击声音、声音随转速增大、柴油机温度升高后声响减弱。

          产生故障的原因是气门间隙调整螺钉松动或调整不当、气门间隙过大、气门导管与气门杆间隙过小或积炭严重等。

          建议检查方法:在汽缸盖罩气门一侧观察,在各种转速下均有声响,留意声音来源,找出故障缸;柴油机温度升高后声响是否减弱;拆下汽缸盖罩测量气门间隙,看是否过大。

          排除方法调整气门间隙使之符合要求;清除气门导管、气门杆、气门道、通气道的积炭,使气门杆与导管孔间隙符合要求。

    为什么有些机油在使用一定时间后,机油黏度大幅度降低?

    • 内容:

          构成机油的基础油、增黏剂质量较低,在重负荷、高扭矩条件下,增黏高分子聚合物在高剪切应力作用下,长分子链被打断,导致机油黏度下降,使抗磨性能差,从而使发动机不能正常得到润滑。会增大发动机磨损、增大发动机噪音、润滑效果差、发动机工作温度高、水箱易开锅、同时机油失效。

    柴油与机油的清洁度对柴油机的使用寿命有哪些影响?

    • 内容:

            柴油会被水与各种有机物及无机物所污染,其中无机杂质特别值得注意。按车用柴油机的技术条件,是不允许柴油中含有机械杂质的,但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柴油可能会受到污染、混人杂质。因此,许多柴油车用户,为了降低柴油中无机杂质的含量普遍采取将柴油沉淀24 h的办法,这对延长柴油机使用寿命有一定的好处。

            不清洁的机油会影响机油的流动性,堵塞油路,影响润滑、散热、清洗三大作用,所以当机油中杂质过多时,应及时更换。

    柴油机为什么会出现“游车”?

    • 内容:

      柴油机“游车”也是常见的故障之一,出现“游车”时,汽车难以行驶。出现“游车”的原因多数为供油系统的故障所引起的。这时,对喷油泵、调速器要作仔细检查,确认是否由于调速器的故障、喷油泵的各缸喷油不均等引起。

      此外,油门操纵机构不灵活也会引起“游车”,出现“游车”现象较多。

    为什么油门踩到底仍感到动力不足。柴油机运转有“发闷”的现象?

    • 内容: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检查进气系统,当空气滤清器堵塞时,柴油机供气不足,汽缸内喷油燃烧不完全,会造成功率下降。这时,即使把油门踩到底,仍感发动机没有劲,运转有发“闷”现象。此外,进气管所用橡胶软管如果刚性不足,会被吸瘪,也产生上述现象,应及时更换。

    内燃机油与液压油有何主要差别?二者是否可以相互代用?

    • 内容:        内燃机油是根据发动机工况要求生产的,专门用于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润滑油,要求有较高的清净分散性等多种使用性能,油中包含有清净分散剂等多种功能添加剂。液压油主要用于各类液压系统中,黏度等级是以液压系统使用工况要求确定的,所用添加剂有抗氧、防锈、抗磨等添加剂,与内燃机油截然不同。内燃机油、液压油不能互换代用。

    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类、同一牌号的油品,使用性能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 内容:

          (1)基础油来源及精制程度不同,以未精制的蜡油甚至废油稍加处理做基础油,显然达不到精制要求,这种基础油即使使用进口添加剂也不能调制高质量油品。

          (2)添加剂复配技术不同,添加剂对润滑油的性能影响极大。

          (3)调合工艺不同,像煎制中草药一样,同一个药方,煎制时间、火候、人药顺序不同,药效不同。调油工艺的差别也会导致油品性能的差异。

          (4)质量检验技术的差别。质量检验是现代技术管理的重要环节。

    发动机油泥积炭生成与机油质量等级有何关系?

    • 内容:

          在发动机中使用内燃机油时,由于高温、空气的存在以及金属的催化作用,发生氧化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会生成漆膜和积炭。

          漆膜和积炭如果在活塞上沉积,严重时就会把活塞环黏死,环不能很好地起密封作用,会导致窜油等现象。漆膜和积炭如果沉积于摩擦副表面,会使摩擦损失增大,降低发动机有效功率。

          漆膜和积炭的生成除了与发动机的工作条件和使用的燃料性质有关外,与机油的质量等级关系极大。机油等级越高,清净分散剂加量越高,性能越好,这就是使用高质量等级机油的主要原因。

    机油为什么会变质?

    • 内容:

          (1)机件摩擦所产生的金属屑的催化作用。

          (2)从空气中侵入的灰尘污染。

          (3)燃烧时生成的烟炱污染。

          (4)机油受热生成的胶质、氧化产物等。

          (5)燃烧生成的酸性物质。

          (6)水分、燃油沿缸壁渗人机油盘,冲稀机油,使机油变成乳白色等等。

    油底壳油面自行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 内容:

          不加润滑油,油底壳油面自行升高,其主要原因有:

          (1)汽缸套下部的橡胶密封圈损坏,汽缸垫损坏,汽缸套破裂或有气孔等,导致冷却水进入曲轴箱。燃油或混合气及燃烧的废气大量窜入曲轴箱,在曲轴箱凝结成液体后和机油混在一起。

          (2)采用强制润滑的喷油泵或输油泵漏油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柴油机喷嘴雾化不好,燃烧不完全的燃油顺缸壁流入油底壳。

    什么是拉缸?影响的因素与润滑油有关吗?

    • 内容:

          拉缸是指汽缸壁上,沿活塞移动方向,出现深浅不同的沟纹。影响因素主要有:

          (1)活塞环与汽缸内表面滑动接触面过小,产生高温,发生在环与缸壁间的熔着,冷却后产生的碳化物,非常锐利的把汽缸划成沟槽。

          (2)大修时装配不当会引起拉缸。解体大修对发动机是一件很重大的事,修理过程中任何装配和间隙不当都会引起发动机故障。所以大修必须有必要的设备,维修工必须技术精良。

          (3)空气滤清器过滤效果不好,外来的尘土和杂质导致拉缸。

          (4)活塞环材质低劣,易断环,也容易造成拉缸。

          (5)机油清净分散剂差导致活塞环黏环、卡死甚至折断,导致拉缸。

          (6)润滑油黏度太大,低温启动时润滑不良,发动机过热也是造成拉缸的因素。

          (7)超载负荷过大,冷却液循环不充足,发动机过热造成拉缸。

          一般情况下,如果润滑油质量不好,烧瓦抱轴的可能性比拉缸早发生,因为轴承润滑条件更加苛刻,需压力润滑;而缸套的材质较好,一般不太会拉伤。

    汽车“烧瓦抱轴”与哪些因素有关?

    • 内容:

           “烧瓦抱轴”是发动机最忌讳的一种严重故障,一般是指发动机曲轴与支撑其转动的滑动轴承大瓦、小瓦之间由于不正常工作出现严重干摩擦,形成表面高温,轴颈与瓦相互烧结咬死,致使发动机无法转动。

          汽车造成“烧瓦抱轴”的原因95%以上都是机械故障,通常是由于:

          (1)曲轴与瓦的质量不好,轴颈与瓦面的光洁度差,尤其是大修更换过轴瓦的车辆,大修中磨轴刮瓦的工作不够精细,装配后轴与瓦的配合不好,接触面过小,难以形成油膜,加上瓦背面存在间隙,合金与瓦不能完全紧密贴合而松动走外圆,遮堵油孔致使供油中断形成干摩擦。

          (2)大、小瓦安装不正确,间隙调整不当,接触面积过大或过小,都会使轴与瓦的接触面上难以形成机油油膜。有时轴瓦的紧固螺栓扭力过小,时间长了致使轴瓦松动,也会造成间隙变化影响润滑。

          (3)机油泵严重磨损失效,供油压力减小,机油难以供应到指定润滑位置,造成轴瓦干摩擦。

          (4)机油油道被杂质堵塞,使通往曲轴的机油受到阻隔,形成轴瓦干摩擦。

          (5)机油管路泄漏,机油循环供应系统压力下降,机油难以供应到指定润滑位置,形成轴瓦干摩擦。

          (6)冷车启动时猛轰油门,机油在低温较黏稠状态时尚未泵送到轴瓦,而轴瓦表面已形成瞬时高温,造成金属相互烧熔。

          (7)发动机严重超负荷运转,出现长时间低速高扭矩工况,因发动机转速低时机油泵转速也低,供油量不足,但轴与瓦之间却形成高温,造成抱死。

          (8)长期不换滤清器,造成异物进入油道,这些颗粒进入轴瓦问造成抱瓦,因为轴与轴瓦问隙很小。

          (9)使用劣质滤清器或轴承材质不良应购买优质的汽车配件。

          上述机械性问题是造成“烧瓦抱轴”的主要原因,只有以下情况可能因机油因素造成严重轴瓦故障;

          (1)由于冷却水渗入机油中,造成机油乳化、变质、黏度完全丧失,在轴与瓦表面不能形成油膜,造成较严重的干摩擦。

          (2)冬季发动机温度过低,燃油雾化不好,燃烧不完全使燃油顺缸壁流人油底壳稀释了润滑油,也会造成“烧瓦抱轴”。

          (3)严寒季节使用黏度过大、低温流动性差的机油,或机油已氧化聚合,黏度太大,夏季高温季节使用黏度过低,无法形成有效油膜,或缺油严重,都可能造成机油在油道中流速过慢,不能按时泵送至轴瓦,致使轴瓦之间干摩擦。

          (4)使用劣质机油,将其他润滑油误当机油使用,也会导致“烧瓦抱轴”。

    活塞环异常磨损的原因

    • 内容:

      (1)缺油。

      (2)润滑油质量不好,环槽积炭严重,造成活塞环卡死甚至折断。

      (3)活塞环材质差、装配不当等。

    机油消耗过多的原因

    • 内容:

          发动机密封件和油封损坏,将造成润滑油的渗漏。一旦渗漏发生,在发动机外部就可以观察到。排气管冒蓝烟,则是润滑油进入燃烧室被烧掉。润滑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入燃烧室。

          (1)导管与气门杆之间发生磨损,间隙过大,在进气行程时,气门罩中的润滑油滴就会沿间隙进人燃烧室,如发生这一故障或扩大了气门导管孔径,应选配大一号气门气杆的进气门。

          (2)气门挡油圈失效,不能有效阻止机油通过气门进入燃烧室。

          (3)活塞环与汽缸壁磨损过大,油环刮油作用减弱,使机油进入燃烧室。

          (4)曲轴箱通风阀发生黏结而不能移动,失去控制通风量的作用,曲轴箱中过多的润滑油蒸气便通过曲轴箱通风管进入进气管。

          例如,某发动机多处机油渗漏:一辆汽车行驶10万公里,发现排气管冒蓝烟,虽经多次更换轴密封也无济于事。经解体检查废气循环系统发现,气门摇臂罩盖内壁的进气孔和两个排气孔完全堵塞,怠速单向阀胶结卡死。因此引发曲轴箱内废气压力过高,使机油从各接合部位向外渗漏,造成机油消耗。后经疏通清洗废气循环系统并重新装配,故障根本消除。

          现代汽车,无论哪种型号的发动机都有完善韵废气循环系统。在使用和维修时务必注意定期检查和清洗,否则,一旦堵塞,就会引起费机油,窜气等故障。

          发生机油消耗量过大的情况,应从发动机部件检修入手,盲目更换机油作用不大。

    车龄较老一定要用高黏度的油吗?

    • 内容: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一般采用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动机“烧机油”的问题。

          假如您的车有“烧机油”的现象产生的话,建议您首先要检查发动机的油封或衬垫是否有损坏情况,若一切皆正常,则可能是发动机的汽缸壁磨损,造成间隙增大而导致机油进入燃烧室被烧掉了。所以我们不能以车龄,而应以发动机实际状况,来作为选择油品等级的依据。发动机磨损间隙不断增大,主要是因为平时负荷过重、保养不好、使用劣质机油、发动机自身状况等所引起。

          提高机油黏度,能缓解发动机因为磨损间隙增大而造成的“烧机油”的问题,另一方面,使用黏度较大的机油,能使机油流动性变差,不利于发动机散热、清洗,也不利于节能。

    使用好机油后,机油消耗为什么反而加大?

    • 内容:

          有些客户以前使用相对便宜的机油,现改用优质机油后,可能会抱怨跟以往相比,现在机油消耗变大了。

          原因可能是以前使用的油品质量不高,并在发动机内形成烟灰和积炭,换油间隔也可能超过了所有建议的时间,烟灰和积炭有可能在发动机内聚积并阻塞住活塞环,降低了活塞环的弹性。优质机油有溶解(清洁)效果,去除了聚积的烟灰、积炭、漆膜,导致润滑油可能在发动机内燃烧或由排气口排出,如排气管冒蓝烟,则是润滑油进人燃烧室参与燃烧。若发动机状态较好,增加的机油耗量通常在两次换油后下降,聚积的一些烟灰和积炭也将被清除,活塞环将恢复弹性。

          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发动机各密封件和油封损坏,将造成润滑油的渗漏。一旦渗漏发生,在发动机外部就可以观察到。

    为什么机油会“丢失”?

    • 内容:        当发动机换新机油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往往会出现机油“丢失”现象,这是因为机油在刚加人时不能充分注满发动机的每一个空隙,经过运转,机油充满各部分空隙并黏壁,便会产生一种“丢油”的感觉。其实,“丢失”的油一般最多不超过加量的六分之一。

    发动机油为什么会变黑?

    • 内容:

      1)        机油的氧化

          氧化是由温度、时间、基础油与抗氧添加剂的性能所决定的。因此氧化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说机油的颜色不会很快由于氧化而变深,更不会很快变黑。

      2)        车辆的行驶状况

          汽油机在满负荷行驶时是在较高温度下工作,其冷却系统是为满负荷连续运行设计的。如果车辆因某种原因开开停停,这样的发动机处于“过冷”情况运行,即在低于设计温度下工作。

          这时汽油特别容易形成部分氧化物,窜入曲轴箱,缩合成不溶于油的液滴,当它回到活塞环区时牢牢地黏附在金属表面,受热转化成半固体或固体漆状沉积物。另外润滑油也会硝化形成沉积物,这一过程由窜气加速形成。所有这些沉积物如能及时被含有清净分散添加剂的润滑油冲洗下来,并能过滤掉,则对发动机的保养是非常有益的。

          柴油机在使用过程中,机油变黑速度很快,这是由于柴油燃烧产生的大量烟炱、窜入曲轴箱、溶解于机油中形成。一般来说,越高档的柴油机油在同一发动机上使用后,变黑速度越快,颜色越黑。

          有些客户以前使用劣质的机油,现改用优质机油后,机油会很快变黑,这是由于原来发动机内部很脏,优质机油的高效清净分散剂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机油在使用过程中变黑是正常的,至于机油变色的速度取决于车辆的状况、行驶条件以及发动机的设计情况、燃油质量、机油质量等。

    油品质量简易判别方法

    • 内容:

      1)        手感

      很多人喜欢用手感觉油品的黏度,错误地认为油品拉丝性能好,即油品的黏度高、油品性能好。其实很多劣质油品加入大量劣质增黏剂,让人感觉拉丝性能好,这种油对机器有百害而无一利。

      优质的油品清澈透明,同黏度等级的油品,常温下手感黏度小;而劣质的油品,手感较黏稠。

      2)        嗅觉

      合格的发动机油无异味,如新机油中有焦糊味等刺激性气味,则可能是废油再次调和而成,也有可能是添加剂在高温下分解,特别是在超过120℃后会分解生成硫化物,产生异味。

      优质的车辆齿轮油有明显的臭味;挡风玻璃清洁剂有酒精味,但无刺激性化学试剂气味。防冻液、润滑脂无刺激性异味;合成制动液有醇醚气味,无刺激性异味。

      3)        目测

      所有合格的油品,用透明的玻璃容器盛放,如玻璃杯,玻璃试管等,迎光用肉眼观察,均应为清澈透明的液体,不应出现混浊等现象。

      4)        摇晃

      剧烈摇晃液体油品,可出现少量泡沫,但应该较快消失,若长时间不消失,则应检测其泡沫性能。

      5)        颜色

      正常发动机油、车辆齿轮油均应为琥珀黄至暗褐色透明液体;一般的自动传动液、液力传动油为红色;

      合成制动液一般为水白色或为琥珀黄色,若为红色则为染色所致;

      防冻液中必须加入染料,以便与其他液体区分,故颜色有红、黄、绿、蓝等;

      润滑脂的颜色由于添加剂和染料不同,颜色会有褐色、黑色、蓝色、红色等。

      6)        皮肤感觉

      优质的合成制动液有明显的烧手、烫手、发热的感觉。而劣质的制动液涂少许于手背皮肤明显发凉,有将手放人冷水或涂上酒精的感觉。

      7)        口感

      特别提示:任何油品均不可入口。优质防冻液产品为甜味,而劣质产品为苦、涩、咸味。

      8)        加热

      ①油品使用后,若变稀严重,加热后如有明显的汽油或柴油味,则为燃油稀释导致油品变稀。

      ②机油呈乳浊(泥浆)状,则可能是油品遇水乳化,若无试验条件,可取少许置于香烟锡箔上,用打火机加热,如有炸响声,则为油中有水。

      ③新机油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至180200℃,1h,若颜色变深,则该油品质量较差。

      ④为简单判别优、劣质防冻液,可将铝线、铜线、铁钉等放人防冻液中浸泡,加热至8090℃,3天后再取出观察金属外观。

      9)        燃烧

      ①怀疑有燃油稀释的油品,可用报纸醮少许燃烧,如汽、柴油般燃烧迅速并出现旺盛的火焰,即可能混入汽柴油。

      ②用螺丝刀挑一点润滑脂,用打火机或酒精灯加热,观察其滴落情况,大致判定其抗高温性能。

      10)     斑点试验

      将滤纸悬空平放,滴一滴油于中心处,平放3h后观察。

      ①沉积环:未到换油期时是棕褐色,油泥沉积物少,直径较大。该换油时是棕黑色油膏状,色深,直径小。

      ②扩散环:未到换油期,直径大,呈浅色。该换油时为棕褐色,色深,直径小,与沉积环距离小。

      ③油环:未到换油期时,直径大,与扩散环距离小。该换油时,直径小,与扩散环距离大。

      11)     冷冻

      取少许油样置于冰箱中冷冻,15W-40油品至一18℃、10w-30油品至一24℃等,可粗略判断油品低温性能。

      12)     油品表面观察

      有些油品色泽较好,但表面有一层蓝色或绿色荧光,这大多是采用轻脱油等劣质成分调配而成。

      特别说明:以上方法均为简单判断方法,有不科学之处和片面之处,产品质量判定应以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数据为准。